文房四宝
砚台
文房四宝,即笔、墨、纸、砚,它是中国独有文书工具,开创和传播了东方最具魅力的书法和绘画艺术,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。虽然在今天已经逐步失去了其作为器具的使用价值,但它却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显现出勃勃生机,变成了收藏品,延续着千年文人的文化追求,和现代人对于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崇拜。
笔
毛笔是我国传统书法的重要工具,可以说,汉字书法是毛笔发展的产物。中国的毛笔历史悠久,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表明,远在仰韵文化遗址的彩陶上的花纹有一些就是用毛笔绘制的;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毛笔,楚国叫“聿”; 吴国叫“不律”;燕国叫“弗”。到了秦代才正式定名为“笔”,并且一直沿用至今。据资料记载,1954年长沙左家公山古墓中出土了一支战国时期的毛笔,从发掘情况来看,古今毛笔的结构差不多,只是制笔的材料不同罢了。
由于毛笔不易保存,古笔的存世量稀少,因此毛笔的价值其实很高。2000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人物毛笔以7.05万元成交。2004年北京翰海一支明万历竹刻花卉纹毛笔最终成交价为60.8万元。2008年嘉德秋季拍卖会上,一支明万历竹刻花鸟纹毛笔,更是以103万元的高价成交。
墨
墨是用于书画的黑色材料。它与毛笔差产生于差不多的时代,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类似的墨迹,不过那时的墨只是一种天然石墨。
我国人工墨大约始于战国时代,从那时出土的竹木简来看,那时墨的质量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。随着汉代制墨规模的扩大,制墨作坊的规模也越来越大。三国时的书法家韦诞是我国记载的最早的制墨名家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汉魏以后,制墨技术越来越发达,到宋朝徽州成了全国的制墨中心。这里产的“徽墨”名扬天下,制墨名家辈出胡开文、曹素功,至今仍声名不衰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可以考虑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新墨。据书法家介绍,收藏者可以选择一些名家商品,比如 “曹素功”墨等,通常市场价格在数百元至千元之间。
纸
纸是一种重要的书写材料,它是用植物类纤维加工制作而成。在没有纸的古代,人们把文字刻或书写在龟甲、兽骨、竹片、绢帛上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社会的发展,这样的书写材料显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。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,东汉时期蔡伦对造纸术的改进,为我国造纸业的发展,开拓了广阔的前景,宋代以后,造纸技术日益提高,纸的品种也越来越多,纸张质量也得到大幅提高。
老纸的价值在2011年的保利拍卖会上,乾隆三十年的洒金发笺纸以10.64万元的高价成交。有收藏者介绍,乾隆年间老纸的高价拍出已不是新鲜事,因为古籍专场中的老宣纸拍卖结果往往都是动辄数万元。据书法家介绍,不仅是清代民国时期的宣纸价格大涨,就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生产距今不到30年历史的宣纸,一刀(即100张)价格也至少要在万元以上。
砚
砚又称为砚台、砚池等,它是磨墨不可缺少的工具,砚一般是用石块或是耐磨材料制作的。
砚的生产年代,目前尚难确定。从考古资料记载,新石器时代就有了研墨工具。但据《西京杂记》中的相关记载,砚是始于汉代,主要是用瓷、陶、瓦等材料制作;外形如同盘子。磨墨不是直接用手拿墨在砚上磨,而是另用一块研石,将墨压在砚台上研磨。到了唐朝,随着制砚技术的改进,就出现了石砚,并出现了名盛天下的端砚、歙砚等名砚。到了清朝时代,砚台趋渐工艺化、美术化,除了实用之外,还有了收藏、观赏的价值。
2007年,西泠印社(微博)推出了“历代名砚专场”,清代伊秉绶等铭大西洞端砚以96.8万元的成交价成为全场“标王”。此后,名砚拍卖专场受到众多收藏者的追捧,2009 年的一场拍卖会上,吴昌硕、沈石友、邵松年铭“和轩氏紫云砚”最终以548.8万元的高价成交,创下了当时文人砚拍的世界纪录。在去年6月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中,一方砚台以1400万元成交,打破了砚台拍卖的世界纪录。
文房四宝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结合
文房四宝本身便具有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。保存下来的古代的文房四宝已成为今日的国宝。各种宣纸以及经过精益求精,加工成虎皮宣、染色宣、洒金宣、描金笺、蜡笺等均为国际上佳品。徽墨丰肌腻理、色泽如漆、墨名高雅、造型别致;四面铭文图案,隽雅大方,金银彩色,装潢精美。湖笔、宣笔小至蝇楷毛锥、大至斗书椽笔,因书体画派不同,选毫用材、式样各异,铭文雕绘极为洗练隽秀,装饰典雅。端砚、歙砚则有天然美的斑纹,晕色和石眼,柔美多姿。如端砚名品的鱼脑冻、蕉叶白、青花、玫瑰紫、冰纹等。加之,名师因材施艺,独具匠心的造型和精美的雕琢,推出太史砚、兰亭砚、雕花砚、蛋型砚、淌池砚等珍品。
责任编辑:
梁能文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 宣城市文明办 主办 宣城文明网 ©云顶yd2223线路检测的版权所有
皖公网安备 34180202000528号
(浏览本网页,建议使用谷歌、火狐或360浏览器极速模式)